《說文津逮》(璠)

璠 璵璠。魯之寶玉。从玉,番聲。孔子曰:“美哉璵璠。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二則孚勝。”(附袁切)

今:奉紐,山合三元韻平聲。古:(1)賈海生:並紐,陽聲安部唇音。(2)黃侃:並紐,寒部。
鈕樹玉《校錄》:“璵古通作與,《說文》無璵。”婉清按:鈕說是也,清儒嚴可均、段玉裁、王筠諸君亦持此說。段玉裁曰:“‘與’各本作‘璵’。鉉本有篆文‘璵’字,云《說文》闕載,依注所有增爲十九文之一。鍇本則張次立補之。考《左傳釋文》曰:‘璵本又作與,音餘。’此可證古本《左傳》《說文》皆不从玉,後人輒加篆文之‘璵’。可勿補也。”《左傳•定公五年》:“陽虎將以璵璠斂。”杜《註》:“璵璠,美玉,君所佩。”陸德明《釋文》:“璵,本又作與。”“孔子曰”云云,徐鍇《繫傳》:“《左傳》:‘陽虎將以璵璠斂之。’璵璠,魯玉也;奐,文也;瑟,言瑟瑟然文細也;理謂文理也;孚音符,謂玉之光采也,今亦言符采也。”小徐所引即上述《左傳•定公五年》文。許君所引孔子言,考《初學記》《太平御覽》,爲《逸論語》文。王應麟曰《逸論語》多言玉,故其乃《齊論語•問王》文,“王”乃“玉”之譌。王筠《句讀》:“《齊論語》本有《問王》《知道》二篇,王乃篆文玉字,所引蓋《問王》篇文。”徐善源則曰《逸論語》乃《古論》,非《齊論》。《論語魯讀考》:“凡不立於學官者則謂之逸,古文終漢之世不立學官,故《古文尚書》二十四篇謂之《逸書》,《古文禮》三十九篇謂之《逸禮》。《論語》雖不在五經之列,而《古論》亦世所不行,然則《逸論語》乃《古論》,非《齊論》也。”婉清謂先秦之《齊論》乃彼時孔子在齊之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纂,漢之《齊論》乃漢學術派別,漢時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之屬所傳者也。二者非一事。今本《論語》,兼具《齊》《魯》,西漢末張禹雜糅於一,鄭玄校理,尚可見《齊論》,魏晉方佚。《齊論》所多《問王》《知道》二篇,《隋書•經籍志》謂其“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繁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一篇爲定,號《張侯論》。”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則斥張禹刪《齊論》二篇,謂其所刪“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然張禹所刪之《齊論》,後之學者多見。孔子所言,漢儒皆以爲乃聖人之語。聖人語,張禹何敢刪?縱然刪之,後之儒生亦多見《齊論》者,何以未補?又本書釋“瑮”:“《逸論語》曰:‘玉粲之璱兮。其瑮猛也。’”直言《逸論語》。非獨許君,趙岐、班固、桓寬、應劭亦多引《逸論語》,彼時《齊論》未佚,何以謂之《逸論語》?蓋張禹所刪之二篇,亦在今本《論語》內。許君所引之孔子言,則《論語》之逸文也。王應麟謂《問王》即《問玉》,乃其忖度之語,未足信。

4 个赞

這次更新「璠」字,謝謝六度網友們的支持。:pray:

2 个赞

[quote=“林婉清, post:1, topic:16343”
孚勝
[/quote]

孚勝请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理指玉的紋理,孚指玉的光采。勝可以理解爲美、好。

1 个赞

回覆在上文,有別的問題回頭再說。休息了,晚安:sleeping:

2 个赞


字在古意中,只有一个纹理么?
还是有其他衍生的意思?

Hi 一叶 窥:

璠璵(fàn liú). Lǔ zhī bǎoyù. Cóng yù, fān shēng. Kǒngzǐ yuē: “Měi zāi fàn liú. Yuǎn ér wàng zhī, huàn ruò yě; jìn ér shì zhī, sè ruò yě. Yī zé lǐ shèng, èr zé fú shèng.”(Fù yuán qiē)

Jīn: Fèng niǔ, shān hé sān yuán yùn píng shēng. Gǔ: (1) Jiǎ hǎi shēng: Bìng niǔ, yáng shēng ān bù chún yīn. (2) Huáng Kǎn: Bìng niǔ, hán bù.
Niǔshù yù 《Xiàolù》: “Fàn gǔ tōng zuò yǔ,《Shuōwén》wú fàn.” Wǎn qīng àn: Niǔ shuō shì yě, qīng rú yán kě jūn, duàn yù cái, wáng jūn zhū jūn yì chí cǐ shuō. Duàn yù cái yuē: “‘Yǔ’ gè běn zuò ‘fàn’. Xuàn běn yǒu zhuàn wén ‘fàn’ zì, yún 《Shuōwén》 qiè zài, yī zhù suǒ yǒu zēng wèi shíjiǔ wén zhī yī. Kǎi běn zé zhāng cì lì bǔ zhī. Kǎo 《Zuǒ Zhuàn shì Wén》 yuē: ‘Fàn běn yòu zuò yǔ, yīn yú.’ Cǐ kě zhèng gǔ běn 《Zuǒ Zhuàn》 《Shuōwén》 dōu bù cóng yù, hòu rén zhe zhāng jiā zhuàn wén zhī ‘fàn’. Kě wù bǔ yě.” 《Zuǒ Zhuàn•Dìng Gōng wǔ nián》: “Yáng hǔ jiāng yǐ fàn liú jīn.” Dù 《Zhù》: “Fàn liú, měi yù, jūn suǒ pèi.” Lù dé míng 《Shì Wén》: “Fàn, běn yòu zuò yǔ.” “Kǒngzǐ yuē” yún yún, Xú Kǎi 《Xì Zhuàn》: “《Zuǒ Zhuàn》: ‘Yáng hǔ jiāng yǐ fàn liú jīn zhī.’ Fàn liú, lǔ yù yě; huàn, wén yě; sè, yán sè sè rán wén xì yě; lǐ, wèi wén lǐ yě; fú yīn fú, wèi yù zhī guāng cǎi yě, j

感恩!
”小六子是你的伙伴了!別忘了給我加油! 6do.world | 6DO.World (提供 Donorbox)

去找了小六子,把注音标出来了。

1 个赞

又学到一个字
璠,读作“凡”。璵璠是鲁国的宝玉。
孔子曰:“美哉璵璠。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二則孚勝。”
孔子说,璵璠太美了,在远处看,色彩鲜明;近处看,洁净鲜明。第一个是本真胜出,第二个是气质胜出。

4 个赞

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是极具审美价值,只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grinning:

4 个赞

按照小六子的翻译,应该读作饭吧?

林女士好,我最近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个问题,这是关于“儒”和“吏”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吏”字,这样说的,【正如《说文》解释的:吏,治人也,从一从史。徐锴曰:吏之治人心,主于一,故从一。作者又补充道:所谓主于一,就是吏虽千万,其主一人。吏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由此可见。】

我又查了百度百科,它介绍了“吏”字的演化过程,见下图

图片

以及如下释义:

“吏”字是会意字。由甲骨文的构型可看出,“吏”字的本义是从事打猎。现代的“吏”字由“一”和“史”构成。《说文》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一”字表示井田的边线。整个字的意思是划井田线的官员,由此产生了具体做事官员的含义。

此处不明在于这个从“一”所表达的含义,为什么是代表了井田的边线?我看其在《说文》中的释义,好像没这个意思。

欲求甚解,如您有时间还望赐教?但不急 :grinning:

多谢:pray:

2 个赞

问问题都有学问 :+1:

3 个赞

晕了。

1 个赞

更正,醉了。

1 个赞

刚好翻到这个问题,我斗胆业余地解释一下,好多年以前选修过一个学期。很多已经忘了。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林女士再指正。

会意字的意思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构成的汉字。比如“从”“众”。会意字中的每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张独立的图片。在“吏”这个汉字中,说文认为两幅图片分别是“一”和“史”。关于‘’一”这幅图片在该字中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图象,不同的汉字学家常常有不同的解释。不必过于纠结,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东汉时期成书的第一部汉字字典。从的意思就是说,在“吏”这个字中“一”和“史”是表示该字意思的部首,也就是义符。

如果是形声字,比如“妈”,一般会说从女,马声。

2 个赞

你的解释提升了我的认识,你也是我的“一字师” :pray:

1 个赞

吏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力置切)

今:來紐,止開三志韻去聲。古:(1)贾海生:來紐,陰聲噫部齒音。(2)黃侃:來紐,咍部。
徐鍇曰:“吏之理人,心主於一也。《書》曰:‘克肩一心。’史者,爲君之使也。凡言亦聲,備言之耳,義不主於聲,會意。”婉清按:嚴章福《校議議》:“當作‘从一,史聲’,此校者所改。《說文》聲兼義者十有七八,不言亦聲,而義在其中。余謂許君原書凡言亦聲者,皆本部首爲聲。”《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傳》:“天王之吏爲過惡之德,其傷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玉。”國之安危在政,民之治亂在吏,吏善則民善,吏惡則民惡,若吏無德,則其害甚于猛火。《韓非子》:“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亦此之謂也。古事、史、吏爲一字,後分化。史乃記事者也,吏乃掌事者也,事乃所掌之事也。《商君書•靳令》:“朝廷之吏,少者不毀也。”《韓非子•飭令》:“朝廷之事,小者不毀。”吏、事通用。《周禮•司寇》:“誓邦之大史曰‘殺’,誓小史曰墨”,史乃事也,史、事通用。史加一爲吏,一乃分化符號,以別於史也。吏亦聲訓爲理,謂吏當理也,《物理論》:“吏者,理也。所以理萬機平百揆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是爲長吏。”顏師古:“吏,理也。”吏、理古音同。吏本即今之官也,漢後方指差役小吏之屬。

2 个赞

這個字之前談過,可能還是不夠條例,未來我成稿後很多內容還需要訂正。

1 个赞

「畫井田官員」,「中央集權產物」之類的東西,是現代人亂說的,不用管。就是個區別符號。

1 个赞

《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傳》:“天王之吏爲過惡之德,其傷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玉。”國之安危在政,民之治亂在吏,吏善則民善,吏惡則民惡,若吏無德,則其害甚于猛火。《韓非子》:“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亦此之謂也。古事、史、吏爲一字,後分化。史乃記事者也,吏乃掌事者也,事乃所掌之事也。

“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真神句也! :+1:

君之一字注解,胜我百页案牍。

佩服!多谢:pray: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