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说到 FDR 轻松地赢得了大选,还幸运地躲过了一次刺杀;1933 年 3 月,FDR 正式宣誓成为了美国第 32 任总统。但这个时候,恐怕真的没有谁愿意来做这个位置,因为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
到 1933 年,美国劳动人口中四分之一在失业中,有工作的人也被调低工资或者减少上班时间。有一项统计认为,当时有将近 50% 的劳动力处于闲散状态。农产品价格下降了 60%,工业生产值也基本上被腰斩,三分之二的银行关闭,银行只要敢开门老百姓就敢来挤兑。金融瘫痪,生产停滞,美国这架巨大的经济机器突然散架了。一边是农民找不到愿意来购买农产品的买主,蔬菜和土豆只能在地里烂掉;一边是城里人饿殍遍地,等待政府和慈善家的接济。这里一个导致经济停摆的最紧急的问题是:大家都怕失去手中的钱,谁都不敢投资,谁都不敢借钱给别人。比如前面说的,农产品商人不愿意投资出去买农产品,或者他愿意,但是却找不到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做本钱。那么从农田到市场的这根链条就断掉了,经济活动就停滞了。FDR 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让金融系统重新运转起来,让经济的血液流动起来。
3 月 4 号就职演说,FDR 说道:“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 这是一种难以名状,毫无缘由的恐惧……我们的危险并非是因为物资匮乏….而是主宰物资交换的人无能而失败。”这些话直中经济危机的要害,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第二天,3 月 5 日,FDR 政府就宣布了“银行假日”。相当于让金融系统来一次重启。淘汰掉信用不好的银行,让信用好,还有财力的银行重新开业。这相当于给信心崩塌的经济体系注入一支稳定剂。人类现代经济活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根植于信心,或者说信用的。重塑信心,这非常重要。
FDR 在纽约州已经有了一些应对经济活动失序的经验。我昨天提到 FDR 在纽约州建立了一个“临时紧急救济管理局”。这一次,他把这一经验在全国扩大,在 3 月底,建立了 “平民保卫团”CCC。这其实和临时紧急救济管理局干的是同一件事儿,就是把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发工资,然后让他们上山下乡,到农村干活,植树造林去!当然,这和中国的上山下乡不是一个概念,两者只是形式类似。CCC 是在大萧条期间最受欢迎的措施之一。基本上这是一个保底的措施,一个人实在找不到工作,起码可以去 CCC。他们每个月可以得到 30 美元的报酬(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1000 美元月薪),但自己却只能花 5 美元,剩下25 美元必须寄回给家里。这一措施执行了 9 年,直到二战开始征兵后才取消。在 9 年中,总计大概有 300 万年轻人参加了 CCC,人数最多的时候,CCC 拥有 30 万年轻人为这一项目工作。
CCC 带有一定的军事生活的意味。这在当时糜烂的社会中,起到了使得人心不散的作用。试想一下这几百万年轻人如果无所事事,荒废自己,会对美国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二战开始后,很多美国将领都认为 CCC 其实起到了一个预备役的作用。我则感觉这种制度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府兵制。
经济改革方面,议会提出了“全国工业复兴法”NIRA,其中授权 FDR 政府制定行业法规,金融监管,甚至规定某些商品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这一法案开始受到好评,因为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后来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稳定市场方面,NIRA 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使得企业失去了很大的自主权,市场机制被严重干扰变形。因此这一法案在后期失去了工商业界的支持。到 1935 年,被最高法院判处违宪而终结。但 NIRA 自1933年至1935年,支出33亿美元建设了 3.5 万项工程,其中许多是相当大型的工程。许多失业民众进入由政府资助的许多公共计划的工作中。通过植树造林和洪水控制,使美国获得了数百万公顷的可利用土地。另外,NIRA 开创了允许工人组织工会的先例,当NIRA 被废止后,美国国会重新制定了 “全国劳工关系法”,这一法案,虽然被共和党和保守派反对,但最终得到了最高法院的支持。美国的工会才真正得到了合法的地位。
新的证券法也在 1933 年得到通过,1934 年,我们今天熟悉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成立。华尔街这匹野马,终于有了缰绳。
FDR 另一项极具争议的措施,就是他是所谓 6102 行政令。简单说,这一行政令就是要没收几乎所有美国人手中的黄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美联储要发行货币,必须有 40% 的黄金作为支撑。民间的黄金流入美联储之后,美联储就可以印发钞票来支撑美国政府的开支。这里多提一句:当时美联储还放弃了一部分金本位的做法,改用了白银本位。因为当时国际上白银价格比较低。但是美联储这一收集白银,反过来导致白银大量流入美国,历史上以银本位为主的中国出现了大量白银流出。中国当时的政府趁机进行了货币改变,将银元改为了法币。这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在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原因,法币因为缺少实际的支撑而出现了雪崩式贬值。
这种黄金强行归国家的做法,一直持续到 1974 年,美国才恢复了黄金私人合法拥有的权利。这一做法是新政增加政府公共开支的配套做法,不这样做,政府想提供工作岗位也没有钱。同时,这种将私人囤积的黄金归入美联储,实际上就是将它们投入了流通领域,刺激了经济的恢复。
FDR 政府最大的手笔,恐怕要算是建立美国第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田纳西河谷管理局 TVA。FDR 有一个理念,就是公共事业关乎普通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用私营公司来经营,除非有足够的监管,否则私营企业不会主动承担公共义务。1932 年美国最大的一家电力公司破产,不仅导致投资者损失,也造成公共服务的混乱。FDR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田纳西河谷管理公司,接管了中西部供电的服务。TVA 提供了超过 9000 个直接的工作岗位和数不清的外包工程,它们修建了 16 个水坝,至今运作良好,目前覆盖的供电和水利服务区域覆盖 800 万美国人口。TVA 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和最大的电力供应商之一。
最后,我们昨天提到的引起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也在 1934 年被新通过的“互惠关税法”取代。这一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和外国政府重新协商关税,实质上使美国摆脱了贸易保护主义时代,美国的进口关税开始逐步下降。
所有上面提到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在 FDR 入住白宫 100 天之内提出的。也就是从 1933 年 3 月到 1933 年 6 月,三个月时间里,完成或者启动了以上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 “百日新政运动”。我这里提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其中具体实施的项目无法一一枚举,这里还包括制定最低工资,废除童工,和取消禁酒令等等。可以说,美国政府的执政效率恐怕从来没有如此高过。这几乎是一个涅槃一样的社会变革。1934 年,美国的经济就出现了大幅的回升,快速经济增长一直持续到 1937 年。但这还仅仅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美国这个国家,将会继续通过罗斯福的改革,完成从一个近代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那么罗斯福新政的第二阶段他又会如何塑造美国社会呢?我们明天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