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涯
(海涯)
1
介绍一篇不错的文章,分析了国产新冠药VV116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的媲美Paxlovid. 从中可以看到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的设计,招募,统计,以及数据解读等等。
2022年5月下旬国产新冠口服药VV116与辉瑞口服药的“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宣布“成功”,隔了半年,该试验终于发表于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Paxlovid 一剂难求,一盒炒到过万。而VV116非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反而被国家药监部门要求出示“更多数据”。这是为什么?文章列举了这个三期临床从设计到受试人员招募中的最重要的缺陷:
- 偏离了Paxlovid获得证实的药物疗效,让“头对头”失去意义。
Paxlovid 是防止轻症转为重症。然而在VV116的临床试验中,两组“头对头”组中无人需要住院(无重症)。
- 没有安慰剂组无法评估所谓症状改善是否为真
没有出现重症,到底是两个药的作用,还是招募的人本身就不容易发现为重症?缺少一个空白的安慰剂组。
- 招募的受试者特征不仅让原定的评估重症不可行,即便是后采取的症状改善,评估空间、意义都很有限
从招募人群看,打过疫苗的人占很大比例,高龄人群和有基础病的人占比例很低。这些人本身就不容易发展为重症。使得Paxlovid 的疗效体现不出来。
从文章内容和药监部门的反馈来看,VV116的临床试验并不能回答该药最重要的疗效–是否能防重症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跟Paxlovid 做头对头试验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安慰剂的对照组,而且招募的人群需要是高龄/基础病/未打疫苗的高危人群。在有相关数据前,大规模应用是不合适的。药监部门的谨慎是值得赞赏的。
3 个赞
David
(David )
2
严重同意这个文章!
还有阿兹夫定,一个才300多个轻症数据的,就敢批上市,而且还有强生殖毒性,
这就是自毁信誉长城
4 个赞
David
(David )
4
不觉得这文章质量高,而是某些人造假已经到了不要脸到成都,到了本赤脚医生都一眼能看出问题的程度了!为了钱,为了面子,已经不要脸到极致了
2 个赞
David
(David )
5
也不能说造假,而是利用规则漏洞,反正只要知名期刊能发文章,就可以利用这个噱头开始骗钱!
2 个赞
David
(David )
10
中国医药公司现有利用大家迷信大期刊的心理,搞了不少小动作,这个蛮无耻的,
1 个赞
海涯
(海涯)
11
这些年的确发现有这个问题,新冠期间尤其严重。所以对来自中国的研究,读起来得多加点小心
Lili
(哼!)
14
医药公司希望有权威期刊支持挣钱。这个有普遍性吗?还是又是独有特色
David
(David )
19
没有深究过这个原因,感觉上应该和主管领导是官僚而不是技术官员有关,反正一听说上了大期刊了,就一路绿灯
1 个赞
海涯
(海涯)
20
这次药监局还是很有定力的。一下就指出了研究的死穴。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