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是美国学者周策纵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增订而成的,至今仍是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最好著作之一。

有趣的是,周策纵在密歇根大学最初报博士论文选题时,他的导师不太赞同这个选题,理由是“一个学生BAO动值得用一篇博士论文去写吗?”

正是为了解决导师这个质疑,周策纵提出了狭义与广义的五四运动的区分,后来也写进了本书的开篇部分。

狭义的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抗议游行的事件;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中国在1917年—1921年间的复杂事件集合,它包括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这一系列事件由两个因素激发:一是“二十一条”和山东决议案所激起的爱国热情;一是知识分子提倡学习西方,希望依据科学和民主对中国传统重新估值,以建设一个新中国。

五四运动不是一次单纯不变、组织严密的运动,而是由许多观念主导的复杂活动汇合而成,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个人有资格宣称,是他一手策动并酿造了五四运动。

如今人们常说五四是爱国运动,此言不假,“爱国”的确是五四运动的基本动力,但“爱国”也是十九世纪下叶以来中国知识人的共同情操,不是五四所独有的特色。而且,五四的爱国,固然有救亡图存的共同体精神,但其底色仍然是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与集体主义及专制主义的爱国迥异。

那么,五四独有的特色或者说精神是什么?在本书作者看来,五四的真精神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五四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统治,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而是更广泛的社会和思想变革:摧毁旧有的社会、思想和政治的偶像,建立更平等、更自由、更具现代文明特征的社会。

就本质而言,五四运动实际上是新知识分子对统治势力的反叛。新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思想、制度和习惯,以及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举起了义旗。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市民、工人、商人和实业家们的支持。

在这种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所产生的思想改变是显著的。传统的伦理原则和教条被粉碎,偶像和权威在运动的冲击面前战战兢兢。尽管后来守旧派尽力维护,但旧传统的声誉已是江河日下,再也无法恢复。对新事物的热情取代了对旧事物的崇拜。新的标准开始形成,知识阶层乃至社会各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扩大和改变。

中国的新闻舆论界在五四事件后也有了较大进步。五四以后的报刊杂志在技术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其数量的迅速增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所拥有的读者大幅增加,政府和公众对之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

同时,普及教育得以扩大,其他教育改革也开始实行,一般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学术研究有了显著提高。由于五四运动,学校越来越多地讲授现代知识,工业方面的职业训练开始与民族工业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学生和教员成立大量社团,社会和学术活动显著增加,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被广泛引入和采用。

伴随思想学术变革的是社会改革。五四之后,传统的家庭制度开始衰落,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中国青年竭力维护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中的权利,努力冲破旧的家庭和氏族制度。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开始从传统伦理、社会和政治枷锁中解放出来。

与此同时,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进程也产生影响,它为采用新的政治原则和建立新的政党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此以后,政党和大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在纲领和政策中也更多地强调社会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军阀主义、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广受攻击的目标,遭到公众唾弃。

五四的倾向深入影响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五四以后,新知识分子继续要求现代科学与文化,要求一个有效政府以保证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平等,要求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虽然后来遭到强调“个人服从组织”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仍不容低估。五四在人们头脑中所种下的破除偶像的种子不是轻易可以除去的,民主在人们心目中赢得了崇高声誉,自此以后,甚至那些极力反对民主的人也只能采取迂回对抗的手法。

当然,五四运动也有其缺陷。改革者们在对中国旧传统进行批判时,很少有人对之作过公平的或怀有同情心的考察。这使得儒家学说和传统中的许多精华遭到忽视或避而不提。另一方面,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又过于轻信,往往大谈空泛的“主义”而脱离实践。

今天,回顾广义的五四运动,大多数人会说,民主和科学是它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然而,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德、赛两先生虽久已入籍,却仍未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地安家立业。“科学”在中国主要表现为“科技”,是“艺”而非“道”,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精神尚未充分建立;民主的地位则是“尊”而不“亲”。因此,五四其实尚未完成。

在我看来,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现实遗产,是普通大众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对既有权威的反抗,对新事物的渴盼,对个人平等与自由的追求。这才是最值得珍视的五四精神,也是当下仍然亟需的精神。

Fri, 05 May 2023 02:21:15 GMT 原文链接🔗:
1 个赞

清朝取消了科举,为五四埋下民意基础。

五四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起点,民族主义的起点。

五四开启了一个革命时代,文化大革命与其一脉相承,达到了最高潮。

五四是青年学生运动,首先他们是青年,他们不会考虑经济因素和成本,有时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

1 个赞

五四是个好话题,因为科学与民主今天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好像民间说法与官方不一致。

科学的精神强调质疑,似乎我们还有距离。
民主就更不是五四的实际内容,它实际上反的是儒家思想控制(汉儒造成的,但是老百姓稀了糊涂一起反了再说),实现个性自由,然后再投身到国家主义里面去。逃开老太爷的指腹为婚,跑到革命队伍里请官长分配,到是有的。

是救亡压倒启蒙。李泽厚先生说的没错。

年轻人火热的心从来都是这样,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之后怎么办?就没人知道了。但是“掀了桌子”是第一步。

资中筠先生的爱人陈乐民老师在去世前(21世纪了)念念不忘说:中国人现在最需要一次启蒙!

1 个赞

五四的核心就是民族主义运动,后来转向新民主主义运动,打出两面旗帜:民主 + 科学。个人感觉中间存在偷换概念之嫌。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正是“救亡压倒启蒙”。因此,革命是一条主线,民主 + 科学是另一条主线。

西方讲启蒙,东方讲悟性。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启蒙很重要,但就算启蒙了,后面仍然有无数种可能性。回顾二十世纪,战争,革命,民族自觉才是大潮流,启蒙是十八、十九世纪发生的事,中国早已错过了时机。

不过现在更多人谈制度,而非启蒙。毕竟制度包括所有人,而启蒙只能启蒙精英。

1 个赞
 五四运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进程中,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寻找出路的一个体现。
 说的清楚一点,五四运动不是独立的,是有演变逻辑的,是沿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自我反思和找寻进步路径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这个演变路径是这样的,鸦片战争以后:

1,中国首先是从器物技术层面反思追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集中表现为洋务运动,而后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2,洋务运动失败以后,又开始反思,光学外国先进技术不行,还是需要制度层面改革,开始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八国联军进京,废除科举,最后博弈寻求一个妥协方案,君主立宪,但是革命党等不及了,失败告终。

3,君主立宪失败,民国建立,又出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国护法战争等等,又要反思,怎么搞了宪政还是不行,那问题只能是文化层面,五四运动应运而生。

4,五四运动打开思想束缚之门以后,民主科学的思想伴随共产主义思想,一同进入中国社会,国人无法看清,哪个才是未来之选。此后,军阀混战、日本侵华、世界大战,局势几经反复,走上共产之路,直至文化大革命,五四运动的延申和发酵算是达到高潮。

5,至今,五四运动的影响还没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痛定思痛,终于找到改革开放的出路,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才算是历经一百多年的摸索,找到真正的治国良方。

   现在,还没完成现代化的中国,又遇到了新问题,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能否理性应对……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