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我出生的地方,小的时候,青岛还只有那么一点点大,我家住的地方–马戈庄盐场都算是青岛的大郊区,每次坐那种只能开到30迈的公交车去市里,都要晃晃荡荡的先经过棘洪滩、然后是韩洼、城阳,过了四方才算是市区。后来海尔搞得不错,和青啤、海信一起把崂山那边带动起来了,但我的印象中,石老人那边真的很荒凉,不过,这都是老黄历了。
青岛的旅游一直很热,尤其是夏天。酷热的晚上去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是我后来去青岛出差最喜欢做的事。
本世纪初创业来了杭州,就再也没有去过青岛了,只听说修了跨海大桥,房价也涨的吓人。这些我都没在意,杭州的房价不也由刚来时的3千涨到6万了。但某年的某一天,青岛忽然就被大虾的事搞得出了名了。。说实话,我印象中的青岛人,说话大嗓门,喜欢体育,块头大,为人豪爽,自认青岛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像这种天价大虾或者ktv天价消费的事,是绝对不屑干的,可这事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为此,我专门给我的高中同班同学打了个电话,他当时正好是市委一把手的三秘,负责书记办公会的事项的落实和汇报。用他的话说,这事有偶然性,但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社会治理没搞好,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实际的情况是:那些在各种场合宰客的牛人的绝大多数,是从东北杀回来的老一代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裔。。记得很久以前,我在老何的场子里说过,山东人里面心眼儿活的、胆儿肥的、不安分的、犯了事的或者在42年和60年大灾之年想活下去的,最可行的出路就是去闯关东(更早的闯关东的山东人还包括元末明初战乱的时候和清末闹义和团的时候),随着90年代初东北国企破产潮,大批下岗的东北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山东),但东北的习惯就是匪气,买通那些派出所搞些非法生意。包括三陪场所的东北妹子和看场子的东北小伙(湘妹子和川妹子都去了广东了),也包括那些开在景区专宰外地游客的黑店。。
后来,好像进行了专项治理,落实了责任制,对于敢给青岛抹黑的宰客行为进行坚决打击,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负连带责任,一下子就改变了不少。。
不过,都是老黄历了,曾经的这些人今天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经过父母这一辈的努力,已经在各处扎下了根,不屑于做这些勾当了。
这个5.1本来想回老家的,结果被我弟弟警告说不要回,因为从济南回老家的路要经过淄博都已经被堵死了。关于淄博烧烤爆红的事网上的说法有很多,我得到的消息是这样的:疫情期间,山东大学1.2万名学生被集体转运至淄博封控,淄博市的职能部门在市委的授意下对学生们非常好,不仅一日三餐不重样,还在封控结束时,由市政府出面请学生们吃了一顿烧烤,欢迎他们在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回淄博来看看。
这些学生们很感动,尤其是和那些对外地来封控的学生畏之如虎的地方比,就更显出了淄博市相关部门的高水平。于是,在全国解除封控后,这些山大的学生在校园网上自发约定自费去淄博吃烧烤,并将视频大规模发布在自媒体上,1.2万名年轻学生啊,于是,淄博烧烤一下子就火了。。更关键的是,淄博市政府意识到了这种火后面的网红经济的力量,不仅将淄博烧烤标准化,还为5.1期间的热潮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高速公路和高铁出入口的客流量,做出预警、限流和分流措施,具体的做法大家可以上网看。。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流量经济的时代啊。
淄博,离我老家不到60公里,一个很大、很低调、土的掉渣(看看她的各个区的名字:张店、周村、淄川、博山、辛店(后来改称临淄),没法更土了)的山东二流地级市,有著名的蒲松龄故居、淄博陶瓷、周村烧饼,当然也有著名的齐鲁石化和胜利油田。。居然因为烧烤爆红了。说实话,当年济南烧烤比淄博的可要好多了,那时候外地出差回来,我们一般直接从火车站去纬九路烧烤一条街吃它个50串羊肉串,来几杯扎啤,再烤个烧饼。。吃饱了喝足了再回家。。可是,我们敬爱的济南市政府就是愣愣的把这个地方给关了,说是烧烤的烟雾污染环境。。于是想起了当时我们济南最著名的顺口溜 “谢玉堂真能干,誓把济南变成县”。。这个谢是我们济南当时的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