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诗词》10 唐诗主题之登高四

请灵感再勃发一次,吹一下 @Lizzi

1 个赞

与“发现而喜欢”和“无聊而喜欢”都不搭界,应该是与小诗妹有缘,然后才痴迷上古文诗词的:

言简意足,明显曾经发生过“梦短音长”的缠绵故事啦 ,沙盘推演,小诗妹理论上大概率会是指引他追索诗与远方的明灯, 不知这样诠释 @云水 兄会否接受?

1 个赞

老何不得了啊!海外媒体的一盏明灯!

1 个赞

赞李其

明镜美女推李其,
当今媒体新一代,
成天畅游六度里,
逗得男士心头喜

3 个赞

最后一句。。。

本来想赞一下的。

最后一句太过于调侃了

喜提Melanie小姐点名!谈不上钻研,从小喜欢诗词,五六年前尝试自己写,应该是缘于喜欢、羡慕和无聊的综合原因吧。诗词的表达简洁而有韵律,省掉了大量的助词和介词,和现代文差别还是很大的,再加上押韵,自然就有了高级感。

我的诗词在《云水诗词》系列了,M小姐可以找一下。 :pray:

2 个赞

鑫真兄,写诗词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无中生有”,如果都要发生过才能写得出来就不会有那么多诗词了,创作嘛既要来源于生活,还要想象于生活,生活中没有的才在诗里实现,您说对不?

4 个赞

给先生的建议,怎奈先生却令M小姐再前往它处专读诗去了。
有时候会感觉古诗词像摩斯密码,让你去猜去想去感受,大约是多半带着自己当下的一种感觉去感受了。
不论如何,没有在古代生活过,不能完全理解老祖宗当时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情怀,都也是照着今人的破译揣测,突然觉得也没那么美了。

2 个赞

啊哈。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诗和远方“的由来啊 :smiling_face:

2 个赞

望岳

07. 唐诗主题之登高一

讲完了唐诗宋词的发展简史,今天开始唐诗的第一个主题:登高。

古人没有手机可以刷,闲暇之余出门走走,是健身又宽心的好选择。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到了高处,可把酒临风,一吐心中块垒,也可心怀远方,思念远人。有山就爬山,没有山也可以登楼、登台,总之站得高一点就能望得远一点,望远了就免不了想写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诗和远方”的故事层出不穷,先来看看杜甫这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中,泰山又名岱山,为五岳之首,称宗,故称为“岱宗”。以泰山为界,古代山东分为齐国和鲁国,齐鲁大地的山色苍茫,一望无边,所以是”齐鲁青未了“。

颔联根据格律诗的规则是要对仗的,老杜自然不会搞错。“造化”是创作和演化的意思,这里指大自然。钟是乐器,也是计时工具,还可以当容器讲,这里引申为聚拢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写大自然聚集了天地的神奇秀美。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凡天地日月,生灵祸福都能用阴阳来解释。阴阳在地名上的解释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位于北半球,太阳光从赤道附近照射过来,被大山挡住,所以山南是阳,山北背阴。大河是凹下去,与山相对应就是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由此中国的很多地名便很容易理解了,比如衡山以南的衡阳、洛水以北的洛阳、华山以北的华阴和长江以南的江阴。

“阴阳割昏晓”写的是高耸的泰山南北挡住了阳光,把山的南北分割成迥然不同的明暗,就像是早晨共和黄昏的差别。

先写景,后抒情是诗词常见的写作手法。颈联写的是:山中的层(通曾)云飘荡在胸中,飞去的归鸟映入张大如裂开(决)的眼眶(眦)。这两句简直太传神了,短短十个字,写出来一幅雄阔宽广的山川景色,并且把作者自己也纳入其中,把人比作大山那样的豪迈,为最后两句的横空出世做了最好的铺垫。

尾联是千古名句。面对雄伟的泰山,我一定要登临最高处,俯瞰脚下的群山。这两句里的气势基本不用解释,连读三遍既可读出其中的气势与格局。难得是的回看一下这首诗的题目《望岳》,”望“字说明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登山,只是望着泰山全凭想象写出来的景色和气势,若非心中本来就有,怎么写的出来?

杜甫留给后人的印象多半是沉郁愤懑的,《望岳》是为数不多的充满豪情壮志,奋发向上的作品。要说原因,只有一个,年轻啊!这一年杜甫二十四岁,刚在洛阳考进士不第,然而并不影响他四处游玩的心情,这就是年轻的资本。整首诗充满了杜甫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年轻的杜甫还有一首诗毫不掩饰地写自己的才华,其中两句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问你狂不狂!

然而,再大的年龄资本也敌不过岁月的毒打。当五十六岁的杜甫再次登高的时候,心情已截然不同。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经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已经国力不再,风雨飘摇。杜甫也成了一个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垂垂老人。这一年秋天杜甫路过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了这首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的手法,前四句写景(赋),后四句抒情(兴)。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整首诗最有意境的两句,简单讲就是“落花流水”。人世间最无力的事情莫过于花要谢去,水要东流,古人观察到这两种景象立马感叹到人生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用流水隐喻时间的流逝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而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有异曲同工的句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之后,类似的句子在诗词中层出不穷: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们把文学作品中这类隐喻称作文学“语码”,即语言的密码,类似的语码还有很多,比如用月亮代表思念: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登高引申出来的栏杆或凭栏,代表忧愁和惆怅: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回到这首《登高》,前四句写所看所听,后四句写所感所想。第五六句,“万里”写空间,描写外在的的世界,“百年”写时间,回到自身的境遇,自古凡能写出时空感,能从外部天地联系到自己内心的的诗句大都是好句!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悲愁之景切合了时代的混乱和个人的艰难,反映出杜甫内心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这才是我们熟悉的老杜!

这首《登高》从格律工整,四联全部对仗;构思完整,境界高远,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被后世评为七律第一。

5 个赞

王维这首也不错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登高,我思念呀!:joy:

3 个赞

这首安排在“怀乡”的主题里:grinning:

2 个赞

凡我想像,你必着眼,大千世界,随处知音呀:smile:

2 个赞

六度有知音:v:t3:

1 个赞

感谢云水先生的讲解!非常棒!很受益!

2 个赞

云水先生终于更新,辛苦了。 :heartbeat:
看先生连续例举了唐宋优秀名家,难免不让人想到王安石的《桂枝香》。总不能因为金陵城海拔不算高,就忽视了介甫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记得曾有人云,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

也难怪每次我站在上海陆家嘴那80层楼上俯瞰,总觉得人间不值得呢。(玩笑话了)。

3 个赞

黄鹤楼

08 唐诗主题之登高二

上回说到杜甫的《登高》被评为“七律第一”。这个说法并不是定论,因为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文学作品,各人有各自的喜爱。比如南宋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先来读一下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吉祥高洁的象征,在禽类动物中仅次于凤凰,而凤凰是皇后专用的,黄鹤就成为官员和民间的最爱。黄鹤通常会与祥云、水纹、太阳和松树等图案一起出现以表现自由、善良、高升和长寿等寓意。鹤也是道家喜爱的图腾,据说道家仙人常常乘鹤而来,骑鹤而去,有幅对联是对道家飘逸洒脱形象的写照:”手著五千言乘牛出函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的蛇山之上,崔颢登临黄鹤楼,见眼前的临江景色,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黄鹤楼》。前四句照样是写景,写的却是想象中的虚景:一座没有黄鹤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也给人以“故人不再,时间难返”的无限惆怅和伤感。不由让人联想起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写到自己梦见一只孤鹤”横江东来“,”嘠然长鸣“,又”掠予舟而西“的场景,表达了一种隐逸尘世,超凡脱俗的追求。

颈联继续写景,描写眼前看到的阳光照耀下历历可见汉阳的树木,江中苍翠茂盛的鹦鹉洲。尾联突转,点出心中的愁绪,黄昏时分是最宜思念故乡的片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与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

与杜甫格律工整的《登高》相比,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有两处明显的格律问题。颔联本应对仗,“黄鹤一去”对“白云千载”没有问题,而“不复返”对“空悠悠”明显对不上。唐诗的格律在杜甫手上集大成,崔颢长杜甫几岁,没那么讲究格律也算说得过去。再有格律诗中应尽量避免字词重复出现,而崔颢上来就来个三连“黄鹤”,本来是犯大忌的,但在这首诗中读来却并没有违和感,反而有一种前后呼应的节奏感。可见在好的内容面前,形式也是可以让步的,在”立”与“破”的对立统一之间往往都能创造传奇。

《黄鹤楼》写得好不好,见仁见智,但是诗仙李白与这首诗的传奇故事给它增色不少。传说有一日,李白来到黄鹤楼,见到眼前壮观的景色,一股诗意涌上心头,正欲提笔写诗,突然见到墙上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读罢久久不语,扔出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忿而离去。后人在李白搁笔处盖了一个亭子,取名“搁笔亭”,至今仍伫立在黄鹤楼的东边,并有人提写了一幅对联: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
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李白搁笔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是李白对《黄鹤楼》的推崇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有诗为证。

李白离开黄鹤楼,来到附近的鹦鹉洲上,总觉得心有不甘,于是写下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这首诗从构思,到用词,再到表达的情感完全是模仿《黄鹤楼》而写,连颔联的不对仗都如出一辙。仿品无法超越原作,李白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凭诗仙的才气,就此罢休吗?鹦鹉比不上黄鹤,凤凰总可以了吧!于是李白跑到南京的凤凰台,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可怜李白如此狂才,二次创作依然脱离不了《黄鹤楼》的阴影。好在修正了颔联的对仗,又加入了一点历史的沧桑感。颈联的对仗使用了数字和颜色,显得非常生动。尾联“长安不见”说的是见不到在都城的皇帝(日),自己的才能无法发挥,原因是总有那么几个奸臣(浮云)在阻扰(蔽)。而自己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忧其君,愁啊!

这首诗在手法和意境上终于可以和《黄鹤楼》并驾齐驱了,但是毕竟是后来者,七律比不过崔颢,那就比七绝。李白写七绝的水平不亚于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流传后世的名作也是以七绝居多。终于借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机会写下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终归是李白,浪漫和豪情的李白,送别的诗句里没有一点不舍和忧伤,反而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相信李白写完这首七绝心情是愉快的,一半是因为对三月扬州的憧憬,一半是因为和崔颢的较劲中扳回一城。如果说一首七绝字数不够,那就再来一首,且看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是个文学天才,却是个政治小白。安史之乱后期,李白因错误站队永王李璘受到牵连,被贬官发配去夜郎,途中路过黄鹤楼与老朋友史郎中相聚,写下了这首诗。顺便说一句,唐肃宗把“自大”的李白发配到夜郎,是不是有点讽刺的意思?

“迁客去长沙”是用了西汉贾谊的典故,贾谊被贬长沙,后郁闷而死,成为史上怀才不遇的典型代表。李白的这句无疑是说自己与贾谊同病相怜,满身才华却“长安不见”的心境。李白在黄鹤楼上听着古笛曲《梅花落》,眼前却仿佛看到了满天落下的梅花。梅花是冬天开放的,若不是心中凄凉,怎么会“五月落梅花”呢?

至此,李白终于完成了夙愿,在“黄鹤楼题诗”之争中不但在意境上,而且在字数上与崔颢并肩了。后人也把这段佳话化成一幅对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4 个赞

好文章,我为你击节叫好:clap:

2 个赞

谢谢Bill兄:pray:

1 个赞

若非亲阅,当真难晓先生腹中竟如此多彩又多才呢。尽管没有非常看出本篇主题到底是什么了。
读到先生写崔颢和杜甫对比那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曾在哪里看到类似情况的但又丝毫不相关的情况。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如《月上海棠·咏月出》两个‘月’字,便觉浅露”。但是章楶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一开头就把“柳”说出来,没有显得浅露。反而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将读者引入佳境。
是吧,古人在作文时也不见得很死板了,只要能更好的表达出一种情感,不拘一格是大才。
不好意思,刚没忍住补了一下功课,原来“夜郎自大”出自西汉司马迁,那在今人看来是讽刺小白也是合情合理了。

请见谅脑袋混乱的M小姐东拉西扯说这些。
:smiling_face_with_three_hearts: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