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个日夜,一个留在乌克兰的中国人和见证的改变

400个日夜,一个留在乌克兰的中国人和见证的改变

柯义是一位生活在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专题),目前正在利沃夫国立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博士。

俄乌战争开始后,许多国际学生通过波兰进入欧洲,寻求安全的避难所。而柯义选择留了下来,和自己生活的城市站在一起(电视剧)。他在房东家改造的安置点里教当地的孩子们画画。这件事经过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发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不过,这种关注很快就消散了。而利沃夫,和乌克兰的许多地方,仍然陷在战争的泥沼中。

留在乌克兰的柯义,参与了不少帮助当地人的活动。在和乌克兰人民的交往中,他看到了媒体报道之外的残酷,以及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转眼,战争爆发超过了一年。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一种“战争常态化”的状态,大家似乎习惯了时常的断电,和突然的袭击,在这样的环境中,尽量维持着生活的“日常性”。我们和柯义聊了聊这动荡的 400 个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如何改变了他,以及更多人的命运。

黑暗中的画笔

2015 年,我来到乌克兰,读美术史。

做出这样一个看来小众的决定,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原因,乌克兰的学费是大大低于欧美的。另一方面,这里的美院偏向传统技法教授,也更符合我想要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刚来的时候,这个国家给我的感觉,有点像 90 年代的中国,节奏特别慢,也没有很现代化。我所在的利沃夫位于乌克兰西部,相比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更深的东部,这里的人更加开朗、包容,也都很淳朴、友善。

我记得,疫情爆发的那一年,有一天,我在街头吃东西,一位 50 多岁的男性跑过来,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和我分享自己身上中国制造的商品,衣服、手机眼镜……然后很激动地抱了抱我,还亲吻了我的脸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他国文化的开放、好奇和兴趣,在乌克兰西部的人们身上非常常见。

我的房东也是一个很热情好客的利夫利本地人,40 多岁,做教育培训。读书之余,我会在他的机构上班,教孩子们画画。

战争爆发两周前,一个美国朋友接到他们大使馆通知,让他们回国。他走得非常匆忙,我们甚至没来得及当面道别。那时候,机票已经变得很贵,我也问了在乌克兰当地的朋友,Ta 们说,如果真的打起来了,Ta 们送我去波兰边境就好。我就先留了下来。

去年 2 月 24 日早上 8 点多,我被一阵防空警报的声音吵醒,一开始没当回事,因为乌克兰政府前段时间一直宣传要搞反恐演习。警报响了第二遍,我房东过来敲门,我才觉得不对劲。

再后来,左邻右舍都在打电话,伴随着持续不停的狗叫声;打开手机一看,40多条未读信息,全是国内发来的。你就知道,战争真的来了。

每个人都有本能的求生欲。对我来说,在那样一个时刻,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内心肯定有过很多挣扎。

最终做出留下的决定,其实出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做人不能太自私”。我在乌克兰受过很多当地人的帮助,Ta 们带给了我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人非常多的温暖和感动,也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情感。

我房东培训机构所在的那栋楼有两层,每层约有 500 到 600 平米,一楼平时是用来做教室的。2 月 24 日过后,这里就成了一个临时避难点。

他们把原来的教室改成了 3 个比较私密性的卧室,摆满了床,还铺了床垫,都是周围人捐的。另有一个大房间隔成了两半,一半坐人,一半休息。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安置点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为安置点搬运物资

轰炸开始的第二天,我在工作室跟房东一起吃饭,防空警报突然响起。那是我第一次跟很多人一起避难,小孩、老人、中年人,大概 30 人,大家都很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依次在靠墙的小凳子上坐好,唱歌,祷告,读经文,一直到警报解除。

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去躲避突如其来的袭击。比如在前期轰炸密集时,晚上睡觉,甚至连衣服都不能脱。

慢慢地,除了周围的居民,这个临时避难点也开始收留一些其他城市来到利沃夫中转的难民。

三月初,情况还很紧张。避难点里,所有人都在看新闻,都在讨论战争,孩子们在那个一个环境里,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我就在想,能不能为 Ta 们做点什么。

画画其实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让 Ta 们学着用简单的线条、颜色,表达自己当下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能将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让 Ta 们认识彼此,不觉得孤单。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我记得有一个孩子,只有 6 岁,和奶奶一起过来,还带了一条狗。每次画完画,他都会很工整地放在床头。他很珍惜自己画下的那些画。对一个孩子来说,那样一个个想法,就像是一束束光,支撑着 Ta 们度过当下的生活。

后来,一些个体和机构也联系到我,希望能购买这些孩子画的画,来帮助 Ta 们的家庭。

这些我教的小朋友的画,于是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去到美国、荷兰、国内等地,它们就像无形的纽带,链接着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人,让大家都变成了参与者。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将目光从战场,拉到日常的粮食

今年 2 月中旬,我抵达了哈尔科夫。来这里是应朋友 Mark 的邀请,帮助哈尔科夫农业科学院。

哈尔科夫是受战争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我在这里读的研究生,跟我读书的时候比,路上的人少了一大半,人们都行色匆匆。街边都是被炸毁的建筑,大街上还能看到很多铁桩。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战争对农业科学院也造成了很大破坏。这曾是东欧最重要农业科学院,培育出了许多高产、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它还有一个种植基地,做实验、生产和加工,把种子卖给个体户和工厂。

事实上,全世界 70% 的小麦出口来自乌克兰——乌克兰的国旗,就代表着蓝天和金色的麦田。这个国家不仅仅承担着给本国,也肩负着给国际提供小麦、玉米、大豆这些重要农产品的责任。

但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我还不知道,它也是全世界十大种子基因库之一。这里的种子有很多类型,不同的颜色、颗粒大小、品质、口感,都有一个专门的档案袋。最近,农业科学院还把 260 个种子品种送到了南极一个全世界公用的种子基地。

现在,哈尔科夫农业科学院正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

由于炮弹的直接命中,试验站的许多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院里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因为电站被炸得厉害,乌克兰还在不间断地断电,之前天气特别冷的时候,Ta 们只能用柴火取暖。后来,还是我从利沃夫的安置点,邮寄了一台新的发电机给 Ta 们。

试验田那里,也被炸毁了一些,目前还有40%的土地没有排雷。播种和收割的机器更是被炸得厉害,修复起来很耗费时间。为了不让更多春粮种子材料被烧毁,Ta 们现在亟需把种子运到利沃夫去,找到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保存起来。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被战争破坏的哈尔科夫农业科学院建筑和机器

还留在这里的人,都出于对职业的热爱(电视剧)和坚守坚持到现在。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里,比如有人专门做小麦一个品种的研究,一做就是一辈子。

当然,这也和乌克兰人骨子里的坚韧有关。就算在逃难时,Ta 们也从不会哭天喊地、怨声载道,而是穿戴整齐、保持体面。这是这个民族一直以来的民族特性,只是战争将这一点放大了。

在那里,我也和现在的院长见了面。战后,原来的院长逃跑了,这位女性一人承担起了这个艰难的职责。她很希望有人能向世界分享战后研究所的情况,让大家近距离地了解到 Ta 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还有一位副院长,已经 70 岁了,还是陪了我好几个小时,向我做各种解说。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战争很容易将大家所有的关注点都拉向战场,鲜少有人来关注粮食问题,但这也同样重要。

我把这些情况发出来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农业研究所采购了一些汽车零件,完成了小巴的维修——这个小巴在这里工作了 20 年,有了它,就可以继续运送科研人员到育种实验农场进行部分科研试验。

一些热心的朋友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 Ta 们恢复实验设备。希望在今年春天,这里的春播实验还能正常开展。

一个国家的变化不是一瞬间的

战争之前,乌克兰就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东部和西部就像两个国家,战争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一点。

一个生活在赫尔松的朋友告诉我,那里每天都在炸,根本不用留意防空警报,留意了也没用,否则 24 小时都要紧绷着。经常会看到有人被炸死,而且都是一些老人,或者家里条件比较差的人。

于是,去年 11 月,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开始为赫尔松地区的人民发放食物。这些物资都是在国内朋友捐助下购买的,到现在,累积帮助的当地人已经超过了 100 人。

安置点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去年 10 月起,我们相继在荷兰和匈牙利华人(专题)群体中组织了几次募捐,给利沃夫安置点的乌克兰人带去了冬天的衣服,还有小孩用的尿不湿、女性用的卫生巾,等等。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这一年,做了这么多工作后,我也才慢慢明白一件事,如果你想要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你得主动去做一些事情,通过这些事,大家才能看到你的态度是怎样的,以及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才会慢慢和你建立起信任。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赫尔松的一个妈妈收到物资后,给我寄了一张照片,附上留言说,“感谢您帮助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国家。得知您正在提供帮助、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提供支持,是非常意外和愉快的。”照片中,她的儿子正在快乐地摆弄一袋杂货。

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变化不是一瞬间,而是一点点发生的。

比如以前,在乌克兰,你日常听到的大多是俄语,现在都是乌克兰语和俄语混着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俄语了。

还有我的房东,他本来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很细,追求面面俱到。他的妻子身体不好,本身就有糖尿病,现在肾脏也出问题,每个月要花一大笔医药费,孩子也进入了征兵的名单,要随时做好准备。现在的生活,给不了他太多追求细节的机会了。

战争给这个国家年轻人带来的改变,其实更多。

不久前,我去往距离基辅州下的一个小地方当志愿者,帮当地人修房子。一同的志愿者,都是 20 出头的年轻人,有很多女孩。她们其实都可以去西欧,每个月拿补贴,完全不用担心经济问题,但都选择留了下来。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那面。身处战争,她们想到的仍不是自保,而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回馈这个社会。

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也会逼着自己不断去成长。

我在利沃夫安置点里教书的时候,认识一个女孩。去年 3 月,她还没毕业,就在里头帮忙。前段时间,她刚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去引导小孩子们做一些志愿者的项目。她从一个需要别人告诉她做什么的人,变成了一个可以告诉别人做什么的人。

回到我自己,从战争发生到现在,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奔跑”,在试着寻找自己。我发现,原来我真的可以通过组合、发挥自己的一些长处,将它们应用到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也开始慢慢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追求的人生是怎样的。

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中,你的心理状态肯定会面临很大挑战。去年 5 月,我曾经离开过乌克兰一段时间,去西欧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到波兰边境,下车的那一瞬间,我才觉得一下子解脱了。

现在,还让我感到很困扰的一件事是,在微博上,对乌克兰的假消息太多了,也有很多人质疑我做的事情。

有些人说,乌克兰不缺钱。但 Ta 们不知道的是,战争中的国家和一个和平状态下的正常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打仗的时候要保家卫国,所以全民皆兵,所有的物资,重点都是保障战场供应。

政府也在管,但没有那么多人力和物力去做这些事情。也有一些国际组织帮忙,但那些都是杯水车薪。

我在微博上发受捐助的当地人的照片,想的是如果有人看到之后愿意帮忙,Ta 们会主动联系我。就算没有,只要我还在告诉大家真实的情况,就可以了。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当下,利沃夫已经进入了一种战争常态化的状态。经过了长时间的激烈冲突,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环境。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断电后的利沃夫

接下来,我只希望自己能将在做的事情坚持下去,帮助更多人,比如已经有人联系到我,想让我一起帮助当地的孤儿和留守儿童。

我也希望在未来,自己有机会在乌克兰办一次画展。我想用我最擅长的方式,向这个仍未走出战争阴影的国度,分享一些希望和期盼。

Fri, 24 Mar 2023 16:30:21 GMT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