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T21:05:26Z
读书频道特别好,特别适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加以推广,声音、断句都做了优化越来越进步。听了三篇,蒋介石那个、百年党史和这本,好话说多了,我自己厌恶,所以还是提一点意见。
显然AI是在阅读书评或者导读、序言一类的东西,不能推进深入介绍书的内容,比如这本书,喜马讲书有同款微缩版,确实要比这个版本详尽的多,特别是提及生活中对应案例,往往来自于书评者本人,由于其大多数情况下阅读过,这样的案例怕是更加贴合书的本意。何频先生说的没错,我自己感觉,通常一本书你泛读下来不过记住十之一二,精读一遍能有十之五六能带入思考就不错了,反复五六遍的去读才可以领略作者心中所想,可是我们哪有这个时间呢?所以精华导读的存在确实十分必要,其中金句和逻辑架构更是能帮助有一定思考能力的朋友达成举一反三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不应贪多,应该在你们几位更加熟悉和经常思考的领域,推荐图书,一来解决了书评深度不够的问题(你们可以补充精华,促进大家争论思考),二来可以通过AI在网店上推荐相关图书;比如Eric最近对美国传统政治思考较多,推荐三五本书,修改好书评,可与任何网友“打擂台”而不惧,引流又促进本频道的精品化模式,比如李琪女士擅长经济学,当然在她思考覆盖框架内推荐个十本八本也是轻松极了,何频先生、胜平先生都是建国史亲历旁观者,整个几十本深入思考过的还不信手拈来?
时间长短根据书的精华所在,慢慢的可以请网友推荐一两本,增加参与度也不是不可以。
在这里我向你们推荐吴军的《阅读与写作讲义》,他是和大家闲聊如何读书写作的,喜马拉雅上有足本,其中涉及各种阅读经典的方法论和如何培养读好书的习惯,抛砖引玉。
我自己所知有限,参与意见,纯是好事者滥觞,忠言逆耳,赎罪
謝謝賜教。我們也是試試各種方式。
您言重了,在您面前我是学生,去年六月将我从“思维死角”中拖出,十分感恩,并且钦佩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决心和勇气,早年间我也做过互联网创业,最后做了成功者的分母,真心期盼你们能成功!
有你這些話,足夠我感動了。
模仿一件事,相對容易些。如果有所創新,尤其在海外分散市場,並不容易,失敗其實是常態。
我們一直在努力,有時候需要點天意。
听了您今天的点点今天上,很有感触,现在好像已经找不到一个海外中文自媒体能够表达充满人文关怀的情绪,大家心里都是恨,都是希望别人去死,连蔡霞这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终日与书为伴几十年的人,也如是,真是不胜唏嘘。
蔡霞教授出身于军人家庭。
不删了,长个教训
希望在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接觸到多-些可信的、可愛的內容。
我也要感谢老何 @石爺 的“棒喝”之恩。我来六度的心路历程和你出奇的一致。
我们精神上和思想上也很合拍,这是互联网神奇的地方,总能找到隐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