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Guti一起聊聊育儿(0~18岁)

zimin姐的意思是,孩子过了12岁,就超出了“育儿”的范畴了吗?请zimin姐具体谈谈12岁前后有何不同

1 个赞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啟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模式,本能地會在精神上開始追求獨立空間。這個時候,父母要慢慢學會放手了。其實在古代,十三、四歲的孩子不就是被當作成人了嘛?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必須調整。如果之前的十二、三年,雙方維持了親密關係並且共同成長的話,那麼這個調整其實已經在日常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而且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孩子的是非善惡觀念也都具備了。

父母接下來的角色,更多是被動性的後勤保障,把資源準備好,“退居二線”,供孩子自由生長。因此已經不再是“育”了,而且孩子越大、父母就該越被動(對孩子事務的干涉程度),這樣才能長久保持良好的關係。

如果父母還是無微不至,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雙方關係越搞越僵。這種事,我相信八零後們即使没有親歷,也一定有耳聞吧。

8 个赞

感谢zimin姐的分享。您对孩子青春期前后家长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认识,给了Guti很大启发,已收藏 。希望您以后多多分享宝贵经验:grinning:

2 个赞

慢慢來。剛上手的心情我完全能體會。别太寶貝,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6 个赞

赞同,但不晓得“饥与寒”在婴儿时期是否适用?我曾听到过一种说法,说婴儿时期可以毫无保留的给予孩子最多的爱,将挫折教育留给日后,对此我很疑惑,不知道zimin姐什么看法?是不是可以将育儿理念大致划分为0~3岁、3~12岁、12~18岁?

你多觀察觀察就知道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以你這麼細心,很快就會摸清路數的。

育兒經交流,我一直認為其實没什麼實際意義。

5 个赞

对,有教无类。孩子是上帝给你们的礼物,14岁“他/她会离开你们”(指精神上),如果你们教育的好,22岁(大学毕业),他/她会敲门再走回你们的“家门”!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吧

3 个赞

我虽然原生家庭完整,但成长阶段更类似于“自由生长”,我深知“自由生长”的弊端以及父母指引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下一代的成长,虽然也有不少心得,但还是渴望多听多看,试图突破自我局限(虽然这种尝试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徒劳的)。

1 个赞

我将Nalan先生在电报群中发表的的观点放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社会意义上的非常成功个案,偶然性和随机性非常强。

所谓擅长权谋的高端阶层也对个人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很多成就实在是兴趣所致或者生活逼迫。

当然如果家庭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这些成就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在周边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有特立独行的强者思维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所谓的上流社会,利用现有利益格局进行社会关系绑定的效果远远大于学习什么权谋秘术,有这样的人际圈子,很多东西是自然要考虑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鸡汤和励志,脱离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毒。”

5 个赞

所谓命運,命是天注定,出生的時代、社會、家庭,這些自己無法選擇。運是自己的行為積因為果。所以人生應該努力向上,但也是一個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把自己的靈魂也卷走。

2 个赞

早教就是在奪走孩子的靈魂,尤其是知識類的。

Learning is a lifelong enterprise, don’t start prematurely.

4 个赞

現在的小朋友活著像個大人

3 个赞

子旻说的对,学龄前的小孩性格的养成是最重要的,快乐的幼年是一切的基础

3 个赞

能明白您的意思,也是我最初的想法,但我知道这绝对不是“无为而治”,能否具体谈谈您的做法?

云水兄能否具体谈谈您的做法?

其实也简单,就是多陪伴和各种玩,知识和技能在这个阶段一点不重要

1 个赞

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外在的知识和技能不重要?但是内在的性格和习惯是否重要?如果重要,该怎样操作呢?您说的学龄前是指6岁以前吗?6岁以前都不用掌握一些技能吗?比如语言能力。其实我听得一头雾水,原谅我问题比较多 :joy:

我兒子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就給他講很多,反復講(幼兒就喜歡重復)。他還喜歡摸汽車方向盤,每次到家都要摸個十分鐘才肯走。還喜歡認路牌識字⋯⋯總之了解他的喜好(這需要時間去展現),只要不是有害的,就盡量多給他接觸。

3 个赞

是的,我觉得学龄前(幼儿园)之前都不用特意学什么具体技能,而是注重性格的培养,当然性格是深受父母影响的。语言是自然条件下学会的,家人的陪伴和多接触外界足够了,而且是可以多种语言同时学会的。生活技能和习惯也是在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中养成的。

当然这些也是知识和技能,上面提到的知识和技能指的是送去培训班那种,比如画画、跳舞、弹琴那些。

1 个赞

明白了,就是多注重培养孩子内在的性格和习惯,不要刻意追求知识和技能,注重发掘他的兴趣,为其提供更多与兴趣有关的机会,多陪伴,快乐成长,摈弃功利主义教育,那样会泯灭掉孩子的创造力。 @Zimin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