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回复更新】暨丰田章男退任而讨论日系电动车落后的原因

回复 @Tianxian @Zimin

日系车对电动的慢反应是有原因的。可以理解。但最终无法改变落后的劣势。

我当年对纯电动车也是非常skeptical的,因为电动不是这个世纪的技术。在一百年前电动就是人类的梦想。

所以电动不是什么新思维、新技术。所以在1997年丰田推出油电混动技术的Prius,直到Tesla在中国建厂时,Prius已售出1000万台以上。尤其是在日本,基本上各种排量级别的汽车都已经有混动车型,混动(HEV+PHEV)在日本保有率的比例超过40%。

图片

而同样在2018年,世界销售量第一的纯电动车并非特斯拉,而是Nissan的聆风(Leaf)。而即使这样,由于混动的成功在Leaf在日本并不畅销,甚至大部分日本人基本没听说过这个车型。而上面数据也显示。直到现在,日本的混动车型增长还是最大的,纯电动(BEV)的增长还是落后于它。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也是我们以前对于电动车作为唯一新能源车而怀疑的原因。

1、电动、混动的目的在于环保。而从碳排放的角度,混动从能源获取直到最后的尾气碳排放,是少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的方式。

2、另外,在电价价格较高的国家,电动车的使用成本相对于混动,优势并不十分吸引。

3、在燃油发动机的发展方面,日系车厂也一直没有停步。汽车专业的同学都明白,一般来说,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以上就是属于出色了。而日系车厂一直致力于提高热效率,马自达SkyActiv-X发动机的热效率可达惊人的50%,这在汽车行业是不可想象的。而丰田的两台发动机也达到了41%和40%。

:point_up_2:这三个方面来讲,日系车厂在新能源策略上是很有针对性的,就是有效地减排。加之充电的不便理性、混动的便利性,日系混动的技术领先,这都是日本汽车市场一直没有电动车使用的诱因。因此,从各种角度来讲,日系车厂对纯电动车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也都是我们以前对于电动车发展有迟疑的原因。我们认为从排放的角度,电动车不是唯一的选择。混动是既便利、又减排的新能源方式。在充电效率和电池容量没有大幅提高之前,纯电动车的发展不会是飞跃性的。

以上引用的相关内容和数据都是2017年做的研究、数据分析进而形成的观点,写的文章。这种观点也维持到了疫情前,包括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前最困难的时期(也就是马斯克近日在答辩的有关SEC对其在2018年私有化推文的诉讼)和中国“蔚小理”(现在不敢再叫人家“三傻”了)的出现,我们的观点都没有改变。我们坚持认为减排和使用便利性是新能源车发展的关键。

但是,疫情三年,行业和市场完全被改变了。原因我在:point_up_2:的帖子里也大概介绍了:

—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的改变,对国产品牌接受程度的大幅提高;
—中国车企融资能力改变了汽车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
—电动机时代,技术门槛大幅降低,传统品牌的燃油发动机技术优势无法延续到电动车时代;
—年轻消费者对便利性和减排的敏感并不高;
—中国车企对于汽车的其它环节投入大胆(内饰、屏幕、舒适功能等),而传统外国车企依然保守。

因此,我们作为老老实实看排放、研究充电效率的技术派,被彻底打脸。而迎来的就是疫情期间中国车企通过看似疯狂的融资而高歌猛进、改变世界汽车格局的三年。

我们是不是完全错了?当然不是。实际上,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售中,混动车还是占主要份额。但中国车企搭载着“电动车”的概念,把产品卖到了消费者手里,现在更已经在改变着海外的汽车市场。



今天,纯电动车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品牌已在主导地位。由于中国电动车崛起,美国以政府为首被迫加入战团,将自己绑上了这台电动战车,使得电动车由中国国内的发展态势变成了世界竞争的态势。我们当然不能预测未来行业的整合和中国车企的兴衰,但现在,除特斯拉之外,欧美日的传统车企都在电动车上严重落在了后面。至少我们可以肯定,这些传统车企一定会出现大面积崩塌,至于谁能活下来,我们不清楚。但谁最危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些苗头,也就有了主贴的题目。

X世代正在占据所有消费领域的主流,我们也必须转变观念,才能抓住趋势。理论固然重要,但新的时代,尤其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的时代,我们不得不看到,资金仿佛可以创造很多我们以前认为钱无法触及的变化。

文内引用来源:

5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