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狂舞的亂彈

總理的人設

李強擔任總理,質疑多多。許多人認為,他個把政府職能,定性為店小二的角色,缺乏宏圖大略,缺乏氣勢磅礴,不如朱鎔基的聲色俱厲,溫家寶的仰望星空,李克強的專業現代。甚至,在李強工作過的地方,浙江,江蘇,上海,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比較一般,比較平庸,少有人認為他能力強。

我個人覺得,李強的人設,是一個事務型幹部,不是魅力型幹部,也不是專業型幹部,以區別于前三任總理(包括久負盛名的周恩來)。

問題是,事務型幹部,是否適合總理這個崗位,尤其是目前架構下的總理崗位。我以為,事務型幹部,是中國現行體制下,最適合的人選。

有如下理由:

1,管理體制要求。中國的管理體制,雖然有党委、政府、人大、政協四套班子,一把手享受同一個級別,實際上,管理的是同一個體系,是黨委領導下的不同分工。美國的三權分立,彼此分立,互不隸屬,形成獨立的三套權力核心。因此,美國的三套核心各管一灘,不會造成管理混亂、內耗;而中國如果形成四個核心(或者黨政分立兩個核心),鑒於實際上黨委是四套班子的核心,鑒於其管理範圍、內容的重疊,勢必造成內耗。

這種體制,類似於法國的總統制,國家元首是權力中心,其他部門是事務性的,這些部門顯然应當由事務型幹部擔任。

2,建政后歷屆總理,与党一把手的關係分析,如果魅力型幹部擔任總理,形成兩個中心格局,容易引起內耗。毛澤東与劉少奇、林彪、周恩來,胡耀邦与趙紫陽,江澤民与朱鎔基,胡錦濤与溫家寶,雖然法理上党主席(總書記)是一把手,然而總理能力強、魅力大,成為第二核心,都容易形成內耗。甚至在美國的總統體制下,杜魯門時期的艾奇遜,尼克松時期的基辛格,低一層級的國務卿,如果形成第二核心,也會引起相關領域的管理混亂。

3,中國黨政關係的歷史演變。雖然黨領導一切,黨領袖是一把手,可是政府主要領導地位,在不同階段有差別,而黨政二者地位相近,差距不大時,往往體現不出分工協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約,而是形成摩擦和爭鬥,短暫的“權力制衡”實驗總是草草收場。五十年代学蘇聯時,引進了“廠長負責制”,行政事務由行政主官負責,黨通過黨委(行政首腦是其成員)管決策、人事,劉少奇的國家主席地位也是在那個時期達到頂峰。可是,文革砸爛一切后恢復秩序,並沒有回到行政首腦負責制,而是回到更早的“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八十年代,胡耀邦、趙紫陽時代,曾經的政治體制改革,黨政分工(黨政分開)就是重要內容,許多地方黨政首腦矛盾很大,關鍵原因就是權限劃分不明確,在江澤民時期開始逐步回歸黨委一把手的權威,明確了黨委不僅管政治,管思想,管人事,也管大事,政府是執行黨委決策的機構。

从過去的歷史看,用權力分立、制衡理論建立的管理模式,黨政分工或者黨政分開的模式,似乎看不出制衡的優點,反而增加了摩擦的弊端,實驗是不成功的。

从上述三個方面看,如果把黨政關係,作為平行的兩個權力中心,互相制約,利用權力制衡理論建立管理框架,魅力型、專業型的幹部,應該比較適合。而如果把黨政關係,政府作為黨委決策的實現者,黨委的辦事機構,事務型幹部更合適。

所以,我的結論是,在目前的體制下,李強總理是這個位置的合適人選,他的政府服務理念,不僅僅是小政府觀念的具體化,把政府當做黨委決策的辦事機構,其定位也是正確、準確的,因此會有更大作為的可能。

10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