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踢民工的日本媒体文章选译,以及(可能有一些)短评(并不重要)

以下是去年7月的时候翻译的一篇朝日新闻的文章,是关于日本当时的参议院选举的话题对媒体人津田大介先生的采访。


十年未变的选举结构,持续低迷的投票率,津田大介看到的绝望

在选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前首相安倍晋三被歹徒的子弹所杀害——这次的参议院选举就在这一不同以往的背景下展开。在自民党单独获得过半数席位,许多在野党表现低迷的同时,新兴政党也开始崛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次选举的结果?对此我们采访了熟悉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媒体人津田大介先生。
自民、公明两党以四分之一的得票大获全胜。与最近10年间的国政选举相比,这种大的政治结构并没有改变。然而,从即使前首相安倍晋三遭刺杀投票率也仍然持续低迷,而NHK党和参政党等新兴政党获得议席这两点,体现出了选民对现有政党的绝望感。
首先说投票率很低。因为前首相被刺杀,人们对这次选举的关心程度也理应会升高。结果一看,发现投票率是52.05%,比二战后投票率倒数第二的上一次选举也只高了大约3个百分点。自民党的胜利仍然在之前媒体报道所预测的范围以内,前首相的去世对选举结果并没有发生决定性的影响。即使发生这样的大事件,仍然有一半的选民没有去投票站。这就是选民对政治钝感的一种体现吧。
此外,即使在去投票的选民中,也浮现出了对现有政党的失望情绪。而巧妙地利用营销策略和互联网战略挖掘出了这些人的不满情绪的,就是参政党和NHK党。
参政党号召“因为没有我们想投票的政党,所以我们要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它的党员们一起炮制出了一个可说是极端排外主义的政治纲领,和一个反全球化的政策主张,并且由YouTube上的播主们通过视频分享进行扩散传播。
支持它的人之中,还包括了对现有政党特别是自民党和立宪民主党感到不信任,作为次选项把票投给了日本维新会的一部分选民。这样一批在政策上与维新会有共感,但对维新会的改革路线又感到有些无法接受的选民,似乎也被参政党挖过去了。
另一边厢,NHK党的选战策略以争得议席为目的进行了优化调整。它在竞选海报上写了他们没法当选议员,但它却提出“你的一票值250日元“,即如果它能满足政党助成法的条件,就能从日本政府拿到这么多政党补助金。对于那些对NHK不满的人,他们可以像参加一种众筹一样来投票。
这种提升比例票的宣传手法,在过去一般是通过在电视上活跃的艺人或者体育运动员来实现。然而现在NHK党已经吸引到了超过120万的YouTube订户,现有的政党中几乎没有这种情况。
这次的参议院选举,可看做是网络助选手段真正成型的开端。内容无论好坏,靠吸引人们的关注,增加点击量的方法来募集资金,这证明了这种被称为“注意力经济”的手段的有效性。随着人们对现有政党的不满达到高潮,现有政党亦有必要采取措施,积极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以应对这类专门吸收不满情绪的新兴政党的出现。
这一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东京选区当选的共产党籍议员山添拓先生。当事前的民调中显示他处在当选落选的边缘的时候,他似乎大大加强了通过社交媒体途径的宣传。他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发出信息,最终在出口调查中显示他获得了无党派团体的大量支持,并以相当大的优势当选。而民调显示一直在与他苦战的社会民主党则最终被他甩了下去,网上获得的这一部分支持看来是起了很大作用。
自2013年网络助选开始出现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可以说如今网络助选已经成了选举的定招。尤其是这次选举更清楚地表明,互联网对选举的影响已经变得如此之大,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具有全国比例的参议院选举中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发展。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这样的时代——候选人和政党不能只是单纯在网络上向选民传播自己的政策主张,而要考验的是他们向选民进行有效地传播的能力。
当然,选民在投票时也会收到更多辅助做出判断的材料,对选民的辨别力也是个考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自行收集信息,核查信息和做出决定,选民投票的质量也将会提高。这也将会提高选民的投票率,并增加人们对政治的信心。

(采访者 渡边洋介)


民工的短评:

这篇文章中一些背景方面的东西,比如日本的政党助成金是什么,怎么还有什么NHK党(其实还有名字更雷的,比如把冲绳美军基地迁到东京党,全国普及煤炭党,等等等等),很可能会让对日本不熟悉的网友们感到一脸问号。但是这些东西很难在这里只言片语说清楚,有机会的话另行说明吧,在此先表示抱歉。
观点方面,何老板就这篇文章的内容专门做过一期想点就点,大家可以回去搜索下去年7月中下旬的想点就点节目。


原文链接:

7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