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公屋】港府拟斥260亿兴建共3万单位惟恐5年即弃 评论:治标不治本
香港房屋政策问题再次引起争议,港府提出以260多亿港元兴建“简约公屋”,以解决公屋轮候时间过长的问题,惟民间对选址及造价过高的反对声音不断,质疑是浪费公帑。有本地研究组织认为,港府斥巨额兴建“简约公屋”是治标不治本,亦反映港府在公共决策上,欠乏谨慎的财政纪律。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兴建“简约公屋”,目的是缩短公屋轮候时间,改善㓥房的恶劣居住环境。计划预计最快于2024至2025年落成首批2100个单位,其馀单位分别在2025至2027年分阶段落成。
而港府近日敲定8幅用地兴建“简约公屋”,当中逾万个单位来自启德世运道,计划引起区内居民反对。几十名启德居民周二(7日)到政府总部外请愿,他们称至今收集了逾1.5万名居民签名,反对在世运道兴建“简约公屋”。
口号:反对启德世运道,选址为“简约公屋”!
港官:大家不可用金钱衡量“简约公屋”的价值
因特首李家超正率团在中东访问,署理行政长官陈国基周二代主持行政会议时重申,“简约公屋”使用期完结后会还原土地用途,又指“简约公屋”的社会价值非金钱可衡量,促请社会体谅。
陈国基说:我希望大家能够本著这些住在㓥房,或居住环境不好的人,是急需要政府帮他们。对小朋友而言,“简约公屋”的环境一定好得多,我希望这方面的社会价值,大家不可用金钱衡量。
香港本土研究社:“简约公屋”不符合成本效益
香港现时有约14万户居民住在㓥房,但“简约公屋”只能供应约3万个单位。香港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接受本台访问指出,这个情况是僧多粥少,港府的政策工具及目标不匹配,质疑“简约公屋”治标不治本,不但比兴建公营房屋成本更高,甚至比上一届林郑月娥政府提出的过渡性房屋更差。
陈剑青说:因为有些过渡性房屋可以用7至8年,但它(简约公屋)现在只有5年,甚至启德那块(土地),最多单位数量的提供,都要承诺5年交还发展局。它(港府)投放那么多资源,贵过一个一般的、可能可以用50年以上的公营房屋单位,但它(简约公屋)只用得5年,在成本效益上很多公众都讨论就是很不化算。花了200多亿,最后落了谁的口袋?在公共政策角度来说,除了是不符合(成本效益)之外,第二就是它没有一个很谨慎的财政纪律。
在香港房屋不是权利 只是政府的恩恤
陈剑青指,早前香港社会曾经倡议参考外国过渡性房屋,惟香港与外国的过渡性房屋在规格上存有差异,如香港只得140呎的窄空间,不像外国有完善社区环境、配套,他认为这反映港府的决策思维。
陈剑青说:我觉得是政府有一个思维,就是房屋不是一个权利,是福利,它是恩恤给你,所以它觉得你上不了公屋,但快要上公屋,我不能给那么好,虽然这是低于标准,政府绝对有条件、有资源做得更好,无论在房屋规格上,在香港仍有很多不同的短租地、政府用地去做这些,但它找了8块(地)就好像交了货。
“简约公屋”成本比传统公屋高逾3成?
“简约公屋”成本过高的问题为人咎病。房屋局最新公布,简约公屋5年计划总开支为264.4亿港元,若除以3万个单位,平均每间“简约公屋”投入约88万港元,被质疑较传统公屋及过渡性房屋平均造价高,过渡性房屋的平均成本为55万元;每个公屋单位的建筑成本约65万元。
不过,当局声称“简约公屋”每个单位造价介乎53万至65万港元,指造价细项难以解释,未详列单位造价计算方法,而有关说法被市民质疑。
外国都有公屋及过渡性房屋 设计、形象比香港正面
翻查资料,外国都有推出公屋及过渡性房屋,社会争议不及香港大,而外国不少公屋设计别具特色,形象正面。例如荷兰、英国都有引入货柜屋作临时过渡性房屋。
荷兰公屋称为“社会房屋”,由9间自负盈亏的非牟利组织“社会房企”承建;而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知名货柜村Keetwonen,是全球最大的货柜住宅群,以旧货柜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当地在2005年动工兴建这临时青年公寓,用货柜叠成1000个320呎单位,单位内均有独立厨厕及露台,以低至3000港元的租金出租,吸引大批移民家庭和学生入住,深受年轻人欢迎。
在亚洲,韩国、新加坡及台湾都有公营房屋。新加坡“组屋”是当地的公营房屋,由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承建,超过8成新加坡人都住“组屋”,远超于香港住公屋的约3成人口。“组屋”常以前后错落、高矮不一的方式排开,避免形成香港的“屏风楼”。
韩国公屋虽起步较迟,但政府积极推动下,2017至2022年5年内,全国公屋数量已达200万伙,占全国住宅总数的9%。设计亦较讨好,够阔落,也设露台。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Tue, 07 Feb 2023 10:05:13 GMT 原文链接🔗: